"你赚我钱还想教育我?"最近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的一番言论,直接将这个水果连锁品牌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当商家不再满足于赚取利润,而是要当消费者的"人生导师",这种高高在上的"爹味营销"还能走多远?
傲慢言论背后的商业逻辑
"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,我们在教育消费者成熟"——这句话暴露了百果园对现代商业本质的致命误解。在消费者主权时代,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早已不是单向的"教育与被教育",而是平等的价值交换关系。百果园构建的复杂水果分级体系,与其说是品质保证,不如说是为高价策略披上的"皇帝新衣"。
更令人不适的是,余惠勇将不认同其定价策略的消费者归类为"无知"。这种精英主义的言论不仅冒犯了消费者,更折射出部分商家"既要赚钱又要当爹"的矛盾心态。当钟薛高跌落神坛后,百果园似乎仍未汲取足够的教训。
被数据打脸的高端幻觉
财报显示,百果园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9.8%,净利润由盈转亏,这是五年来首次出现亏损。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社区水果店凭借"又便宜又甜"的优势正在快速崛起。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证明:所谓"教育消费者",不过是为产品力不足找的遮羞布。
在黑猫投诉平台,关于百果园"水果不新鲜""价格虚高"的投诉层出不穷。当"高端"只剩下高价,当"精品"只剩包装,消费者的觉醒速度远比商家想象的更快。这不是消费者"不成熟",而是市场规律的正常反馈。
商业本质是服务而非说教
所有试图"教育消费者"的品牌都该明白:市场永远是对的。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不是"无知",而是最朴素的商业智慧。商家当然可以不迎合,但绝没有资格贬低消费者的选择。
海底捞用极致服务赢得口碑,蜜雪冰城靠极致性价比占领市场——这些成功案例都证明:商业的终极竞争力永远来自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,而非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。当余惠勇忙着"教育"消费者时,更该反思的是:百果园给消费者创造了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?
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赢家,但永远尊重消费者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。放下爹味架子,回归服务本质——这或许才是百果园最该上的一课。毕竟,在市场经济中,最终被教育的往往是不懂敬畏市场的商家自己。
股票配资官方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