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式监控阴影下的数字主权:从以色列一句话到全球新规
特拉维夫科技圈热议总理那句“手机里有一块以色列”。本意是炫技,却把数字焦虑推到台前:谁在掌管我们手里的连接权?
答案绕不开华盛顿。FISA第702条款在国会续期拉锯,情报官员反复强调它“不可或缺”。问题是,这把钥匙常被用来打开别人的门。
从芯片到互联网协议,美国厂商定标、政府执法一体推进。斯诺登在2013年曝出的“PRISM”说明白了:连盟友领导人的通信也在网里。
欧洲不再“装睡”。欧盟法院“Schrems II”判决推翻“隐私盾”,GDPR抬高跨境传输门槛;新“欧盟—美国数据隐私框架”仍受民权团体质疑。
德国推“主权云”、法国以SecNumCloud设门槛,数据要在欧盟法律下安家。印度通过《数字个人数据保护法》,采“白名单”式跨境规则;俄罗斯建“主权互联网”,路由和深度检测握在本国手里。
外延上,美国以“国家安全”卡技术:2019年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,荷兰在2023年限制ASML部分DUV设备对华出口。技术遏制带来“反噬”,市场与供应链同步重排。
中国一边走“自主可控”,一边抛出《全球数据安全倡议》,强调不搞“后门”、不把技术当武器。东盟多国引入本地化5G方案,金砖讨论数字合作与结算系统的基础设施。
多边层面,联合国信息安全开放工作组谈“负责任国家行为”,但执行细则仍薄。没有可核验的跨境访问与审计机制,信任就像玻璃,碰一下就裂。
下一回合会在哪里?芯片、云、海缆、操作系统都可能成为战场。墙筑得高,路就绕;治理做实,才有连接的红利。
你所在城市的数据,更多放本地还是上云出海?欢迎说说身边的政策变化与企业做法,我们一起看数字主权如何落地。
股票配资官方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