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公元668年,75岁的唐将李勣率军攻破平壤城,高句丽国王泉男建被俘,这个盘踞东北亚705年的强国彻底消失。
谁能想到,灭亡高句丽的关键人物竟是高句丽权臣的亲儿子。
东北霸主的崛起公元前37年,扶余人朱蒙逃离东扶余,他在今辽宁桓仁地区建立政权,取名"高句丽"。
朱蒙很聪明,他表面臣服汉朝,实际暗中扩张,汉朝忙于内乱,无暇顾及东北边疆,朱蒙抓住机会,一口口蚕食辽东郡县。
展开剩余90%到了三国时期,高句丽已经迁都平壤,他们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大片土地,东临日本海,西抵辽河。疆域之大,令中原王朝侧目。
汉武帝发现高句丽的威胁时,已经晚了,他设立乐浪、玄菟、真番、临屯四郡,试图压制高句丽。
高句丽不买账,他们频繁劫掠汉朝边境,杀死汉朝官员,汉军几次征讨,都被高句丽人拖入山地战争,严寒、补给困难、地形复杂,汉军吃尽苦头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高句丽更加大胆,他们联合前燕攻击北魏,甚至攻占了乐浪郡,中原王朝更迭频繁,高句丽趁机成为东北亚实际统治者。
到了隋朝,矛盾彻底激化。
公元598年,隋文帝派汉王杨谅率3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,结果大败而归。
隋炀帝不服气,他亲自率军三征高句丽。
第一次征讨,113万大军渡过辽河。高句丽王高元假意投降,暗中准备,当隋军深入时,高句丽军队突然反击,隋军粮草断绝,死伤惨重。
第二次征讨,隋炀帝再次发兵。高句丽采用坚壁清野策略,他们把粮食藏在山城里,让隋军找不到补给,隋军在辽东熬过严冬,战斗力大打折扣。
第三次征讨时,隋朝内部已经起义四起,隋炀帝不得不草草收兵。
三次征讨,隋朝损失兵员超过100万,国库空虚,民怨沸腾,618年,隋朝灭亡,高句丽成了压倒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权臣的崛起泉盖苏文,高句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大臣。
642年,他发动政变,杀死高句丽王高建武和朝中大臣100多人,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王,自己掌握实权。
泉盖苏文很有军事才能,他修建了大量山城,建立了完整的防御体系,丸都山城、白岩城、安市城,每座城都能独立作战数月。
他联合百济对抗新罗和唐朝,甚至煽动薛延陀部落反唐,在北方给唐朝制造麻烦。
24年间,泉盖苏文把高句丽变成了一个军事机器。
666年,泉盖苏文病死,麻烦来了。
他有三个儿子:长子泉男生、次子泉男建、三子泉男产。按理说,长子应该继承父位。
泉男建和泉男产不同意,他们联手排挤大哥。
泉男生怒了,他控制着高句丽北部重镇,手握重兵,兄弟反目,他做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。
泉男生派人到长安,向唐高宗献上高句丽的防御地图。
这份地图价值千金,上面详细标注了高句丽所有山城的位置、守军数量、补给路线。
泉男生还提供了更重要的情报:高句丽内部的矛盾、各城守将的性格、最佳攻击时机。
唐高宗喜出望外,他册封泉男生为辽东大都督,正式接纳这个叛徒,同时,唐朝与新罗结盟,南北夹击,高句丽陷入绝境。
七十老将定乾坤666年,唐高宗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。
李勣当时72岁,按说这个年纪应该颐养天年,他却主动请缨。
原因很简单:报恩。
唐太宗生前曾说:"朕死后,若有人反叛,李勣必能平定。"现在轮到李勣证明自己了。
李勣的战略很简单:快速推进,分割包围。
他把15万大军分成三路,左路军由李勣亲自率领,从陆路直逼平壤;右路军由薛仁贵统领,从海路攻击高句丽东部;中路军负责切断高句丽的补给线。
薛仁贵率3000精兵奇袭扶余城,高句丽守军没想到唐军来得这么快,仓促应战,薛仁贵一举攻克扶余城,俘获1万多人。
消息传开,高句丽40多座城池望风而降。
李勣率主力直逼平壤。
平壤是高句丽的都城,城墙高大,守军精锐,泉男建亲自指挥防守。
李勣没有强攻,他围而不打,切断了平壤的所有补给线。
几个月后,平壤城内粮食断绝,士兵饿得站不稳,百姓开始吃草根。
关键时刻,一个叫信诚的僧人站了出来。
信诚是平壤大寺的主持,在城中威望很高,他看到百姓受苦,决定开城投降。
信诚打开城门,唐军蜂拥而入,泉男建被俘,高句丽王高藏投降,668年的高句丽,就此灭亡。
李勣押着高句丽君臣回到长安。
在太极殿,他向唐高宗献俘,75岁的老将军,完成了一代君主的遗愿。
献俘仪式结束后,李勣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动容的事,他独自来到昭陵,在唐太宗墓前跪拜。
"陛下,臣不辱使命,高句丽已灭,东北安定。"
老将军声音颤抖,眼中含泪。
兴衰启示录高句丽能存在700多年,地理因素至关重要。
辽东地区山川纵横,易守难攻,冬季严寒漫长,中原军队难以适应。
高句丽人利用地形建造山城,这些山城选址精巧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,安市城、白岩城、丸都山城,每座都能独立坚守数月。
他们的经济模式也很特殊,农耕和渔猎结合,战时可以快速转移到山区,即使失去平原,也能在山区重建。
严寒是他们的天然盟友,汉军、隋军都在辽东的冬天吃过大亏,补给困难,士气低落,战斗力急剧下降。
泉盖苏文的专权,埋下了高句丽灭亡的种子。
他杀死国王,架空王室,把国家变成了家族企业,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确实加强了军事力量,长期来看却是致命的。
王权被架空,贵族离心离德,泉盖苏文死后,他的儿子们为了争权夺利大打出手,内乱给了唐朝可乘之机。
更致命的是,泉男生的背叛,他提供的情报让唐军对高句丽了如指掌,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公平。
唐朝的胜利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交策略。
联合新罗,形成南北夹击,拉拢泉男生,获得内部情报,这种"借力打力"的策略,比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有效。
李勣的指挥也很出色,他没有重复隋炀帝的错误,不搞大规模正面冲突,而是采用围困战术,让高句丽人自己崩溃。
高句丽灭亡后,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。
高句丽故地被划分为九都督府、四十二州,更重要的是,高句丽人被大规模迁移到中原。
据史书记载,唐朝迁移高句丽人28万户,约140万人,这些人分散到中原各地,逐渐融入汉族。
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实体,彻底消失了,700多年的历史,就此落幕。
高句丽的兴衰,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。
地理优势可以延续生存,无法决定最终命运,内部团结比外部威胁更重要,权力过度集中,会带来致命的后果。
大国博弈中,小国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。
李勣的"终局之战",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,它标志着东北亚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。
从此,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正式纳入中华文化圈,这种影响,延续至今。
高句丽消失了,它的历史价值却永远存在。
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,它曾经是东北亚最强大的力量,它的兴衰,映照着整个东亚文明的变迁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配资官方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